王羲之《曹娥碑》气度不输《兰亭序》

文化 2018-08-07 21:19:00

(关键词:王羲之;小楷;曹娥碑)

在王羲之的小楷书法中,

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,

《黄庭经》与《乐毅论》。

前者是道教养生修仙的名帖,

后者则记述名将乐毅的故事。

相比之下,

王羲之生前最后一幅小楷,

《曹娥碑》让人有些陌生。

但这幅小楷书法,

其实并不比《兰亭集序》逊色。

而《曹娥碑》背后的故事,

也是十分精彩。

相信待你细细品读之后,

你一定会爱上她!

王羲之

孝女曹娥

曹娥,会稽上虞人,是东汉有名的孝女。她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,负责祭祀工作。东汉汉安二年(143年)五月五日,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,不幸掉入江中,生死未卜。

孝女曹娥

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,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,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。

曹娥江

人们为了纪念她,改舜江为曹娥江。而为了表彰她的孝行,元嘉元年(151年),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,由邯郸淳作文,刻石立碑,以彰孝烈。

曹娥庙

“绝妙好辞”

曹娥碑

碑之既立,加以碑文妙绝,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。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,便是其中一人。他“值暮夜,手摸其文而读,题八字于碑阴:‘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’。”然而,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,观者不得而知,蔡邕辞世之后,这就成了谜。

蔡邕

第一个揭开谜底的,是杨修。三国时,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。看到碑阴“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”八个字感到很奇怪,不解其义,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,他解释说:

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,那便是“绝”字;“幼妇”是少女,即“妙”字;外孙是女之子,那是“好”字;“齑”是捣碎的姜蒜,而“齑臼”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,又叫“受辛之器”,“受”旁加“辛”就是“辞”的异体字。所以“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”的谜底便是“绝妙好辞”。这四个字其实是对正面碑文的赞美。

京剧《曹操与杨修》剧照

因为有了这个故事,便成就了 “曹娥碑”作为“中国最早的字谜”的美誉。在灯谜中,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“曹娥格”。

书法闻名

曹娥的故事举世传诵,《曹娥碑》也名振天下,这和书法名家分不开。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拓本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拓本局部

东晋升平二年(公元358年),王羲之到曹娥庙,以小楷书《孝女曹娥碑》文存庙,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。三年后,晚年体弱多病的王羲之去世。后世公认此作是王羲之生平最后的一幅小楷。

蔡卞行书《孝女曹娥碑》

北宋元祐八年(公元1093年),北宋书法家、王安石之婿、蔡京之弟蔡卞以行书重书《孝女曹娥碑》文,立碑存庙,至今犹存。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(安思远藏本)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(安思远藏本)局部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结字扁平,用笔多不藏锋,有隶书笔意。其章法自然,笔力劲健,结字跌宕有致,无求妍美之意,而具古朴天真之趣。这幅王羲之晚年小楷作品,完全不比名作《兰亭序》逊色!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绢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

王羲之小楷《曹娥碑》绢本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

1800多年过去了,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泣与才情,但魅力四射的《曹娥碑》还竖立着,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广为传习。有人说:邯郸文与右军书,珠联璧合,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之瑰宝!诚如是也!

 

免责声明:如有关于作品内容 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。

首页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寻求报道